周口市委专题部署粮食安全责任落实 启动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提质行动
在豫东平原腹地,周口市以“中原粮仓”之名扛稳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。粮食总产量连续六年保持在180亿斤以上,稳居河南省首位,这背后是市委、市 *** 对“国之大者”的深刻践行。2025年春夏之交,周口市委再次以高站位部署粮食安全责任落实,同步启动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提质行动,以“耕地中的高配版”筑牢粮食安全根基。


责任压到田间地头:拧紧粮食安全“责任链”
市委书记张建慧近期赴淮阳区、郸城县暗访调研时强调,责任制是粮食安全的“牛鼻子”。在麦田管理一线,他详细察看苗情墒情,询问农田机井供电设施使用情况,并与村民交流抗旱浇灌、病虫害防治等实际需求。这一行动传递出明确信号:粮食安全必须层层压实,从“一把手”到基层干部均需躬身入局。

周口市创新推行“一长两员”制度,即田长、技术员和管护员协同管理农田,确保每块耕地有人盯、每口机井有人管。这一机制将责任细化到人,形成“网格化”管理 *** ,从制度层面破解“重建设、轻管护”的难题。
高标准农田提质:从“六化”标准到“智慧粮田”
周口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已进入提质升级阶段。以“六化”标准(标准化、现代化、智能化、规模化、规范化、生态化)为纲领,重点补齐土壤改良和灌排设施短板,同步推进高效节水灌溉。目前,以周口国家农高区为核心、商水县为副中心、淮阳区域S324省道沿线为辐射带的100万亩示范区建设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0%,一幅“田成方、林成网、渠相连、路相通”的现代农业图景正加速铺展。

更引人注目的是“智慧粮田”信息平台的构建。通过整合农田建设数据与原有农业资源,周口市打造了“一图一网一中心”的智能管理体系,实时监测生产数据、远程调度资源。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华将其比作“农业大脑”:“从墒情监测到病虫害预警,平台让农田管理从‘凭经验’转向‘靠数据’。”

建管并重:破解“重建轻管”痼疾
高标准农田“三分建、七分管”。周口市在推进建设的同时,将长效管护机制纳入考核体系。一方面,通过财政补贴、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保障管护资金;另一方面,强化技术培训,确保设施“用得好、用得久”。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也深度介入,推动多部门协同落实建后管护职责,形成“建设—验收—管护”闭环。

政策护航:从土地到制度的“双重深耕”
周口市近年出台的《农村集体资产登记、保管、使用、处置制度》等政策,为农田提质提供了制度保障。这些政策不仅规范了土地资源利用,还通过产权改革激活了农村资产活力,让农民从“旁观者”变为“参与者”。例如,土地流转规模的扩大带动了经营主体多元化,家庭农场、合作社等新型主体成为高标准农田运营的中坚力量。

未来图景:从“中原粮仓”到“国家标杆”
周口市委的部署并未止步于眼前。按照规划,到2025年末,全市高标准农田将实现全域生态化、智能化管理,粮食产能预计再提升10%以上。这一目标既是对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战略的响应,亦是对乡村振兴的深层赋能。

在粮食安全这场“大考”中,周口市以责任为笔、以科技为墨,正在书写一份兼具政治高度与实践深度的答卷。从田间地头的“一长两员”到覆盖全域的“智慧粮田”,每一步都印证着:粮食安全的根基,唯有在责任与创新的双重深耕中才能愈加深厚。